原文提到:
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帮助我们认知真理
科学,是使用理性证据说服我们
而艺术,则通过精神力量来感染我们、影响我们只要人类永恒不灭地追求精神价值、追求理想有想要去认识世界的冲动
那么艺术就将一直作为我们从感性角度认识世界的方式得以存在。
感觉老塔的电影理论更像是纯粹的为记录和表达而生的艺术,既不偏颇,也不谄媚;既不刻意,也不松散。和文学创作又有共通之处——捕捉人类社会,生活中产生的点点转瞬即逝闪光般的瞬间,并将其完整的描绘,以一种细微,委婉,富有诗意,意蕴悠长的的形式呈现到观众的眼中。此时,电影既是诗歌,定格了记忆中悠远的意象,又像书籍原名一样——“捕捉时光”,捕捉了一种形象而又抽象,具体而又模糊的生活,并且将其丝毫不差的展示,全然留给观者思考体会。
比起捕捉时光的翻译,我好像还是更喜欢雕刻时光这个名字。我们的语言里,雕刻雕的是石头,电影它看破了生活这块石头的外在表象,努力打磨还原出内在的诗意,在“还原石头本身”的基础上,又多了一丝人文气息、艺术创造的可能。叫捕捉总感觉过于直白了……当然,直接表达或许更震撼人心。
雕刻时光观后感:
首先,这本书还是挺晦涩的
我个人解读整本书可能还是在围绕艺术起源于生活这个核心在讲,包括讲到老塔说要观察生活,注意生命中的细节,电影可以是一个小人物,也可以是一个大事件,可以讲某种社会现象,描述某种法则某种道理。也可以是单纯为了让观众开心,让观众看得过瘾就行。就像一本书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,里面描述到的火车到站这个电影一样,本身可能有意义,有下站回家的人(亲情)的喜悦,激动,也有即将要上车的人,奔像新的生活,也可能就没有什么意思,只是一个单纯的火车到站片段。那后续的包括剪辑,拍摄手法,演员,都只是为了让影片变得更好的手段。
在总结自己的理解:电影我个人认为就是增加自己所没有的空白领域,比如描写一个人物:啊,原来世界上还存在着这种人。看到一个景色:原来世界中还存在这样的地方。属于增加我所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,金钱才能去了解这些事物的一种手段。但他区别于纪录片,更加丰富多彩。
《乡愁》倒数第二部作品
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,它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类对于本体智慧的追问和精神上的依恋。电影中的“乡愁”是对哲学上的本体智慧的追求,是对世界、疯癫与文明、精神与肉体、国与国、现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思考。
影片中的主人公,一位俄国诗人,他的旅程不仅是对一个俄国音乐家的传记的追寻,也是对自己内心深处乡愁的探索。电影通过诗人的视角,展现了对人类精神的关怀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。
在拍摄这部作品时,老塔已经离开了故乡。
《牺牲》最后一部作品
这部电影则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行为,探讨了信仰、牺牲与救赎的主题。电影中的主人公为了拯救世界,不惜牺牲自己,这种行为象征着对更高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怀。
影片中的牺牲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放弃,更是对信仰和理想的坚持。这种牺牲精神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,它代表了人类对于超越现实困境的渴望和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。
至此,老塔说他累了,死在了异乡。